2018年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徐继山

发稿时间:2018-10-09浏览次数:967

跋山涉水为格物,继贤启能致良知

    自入职以来,本人严格按照学校、学院及基层单位关于教学和科研的总体部署,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钻研业务,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教育理念——痴情教学究思想

    教育理念是指导一切教学行为的旗帜,为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使教学活动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教学名师取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沙龙和教学论坛活动,一方面学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感受着前辈们对“师道”的诠释。尤其是文法学院的边和平教授讲的“要一锤子敲在学生心坎上”,资源学院隋旺华教授讲的“做老师要甘做人梯”,资源学院曾勇教授讲的“教学是一辈子的情怀”,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推进下,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地质工程的专业课堂中来,申报并获得了由校组织部、教务部等部门推出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二、教学内容——更新知识编教案

    教学就是“教中学”、“学中教”,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站上三尺讲台,我是一名教师;走下三尺讲台,我就是一名潜心问道的小学生。在知识面前,要永远保持谦卑的姿态,向学、好学、乐学。因为教学就是要教授新的知识,尤其对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而言,上好一堂既扎实而又新鲜的地质课,对教师的备课量要求很大。为了保持每节课的新鲜度和吸引力,采用“备三授一,读十讲一”的方式,即备三天课、授一次课,读十本书、讲一节课,力争用最少的课堂时间、用最有趣的方式、讲最多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讲授《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时,充分“吃透”教材,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采用“说故事+讲道理”的方式,将地学知识与地学文化结合起来,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在讲授《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时,注重分门别类,细化知识点,重新组合、熔铸知识,将其划分成三大介质、八大工程,并以案例的形式重新串联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教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假期、休息时间,收集、整理教学资料,总结教学经验,以勤为范、以勤补拙。

三、教学方法——改进方法多尝试

    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从外界吸收和借鉴,以丰富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法》中说,“伟大的教学法,即是说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简捷、愉快而又富有洞见地教授于人”。这个教学“三原则”深深影响着我。由于本人特别喜欢观看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便经常将其与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讲次制”,即结合课堂教学学时分布特点,在备课环节中,以2个学时为一个单位,将讲授章节划分成若干讲次。这样,既能体现课程章节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工作中,我也不断总结经验,初步形成了“三结合”的慕课教学方法体系,即“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专业与通识”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申报了校级教学成果。

四、教学手段——精雕细琢推网课

    由于地质教育具有“强实践性”的特点,而地质课堂又带有明显的时空限制性,在教学手段方面,注重多方寻求教学内容的表现手法,比如地质现象的识别、地质作用的表达、地貌过程的演化、工程地质的开展,等等。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积极参与专业课程的视频化、网络化。2015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我将作品《地裂缝——大地的伤痕》上报到学院和学校进行参赛。由于初涉网课,没有拍摄经验,为了练好这10分钟,用一个月的时间润色讲稿,又用一周的时间练习演讲——讲述了50多遍,最终顺利通过拍摄,获得了江苏省省级比赛二等奖。2016年,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网络视频课(MOOCs)培育计划,在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前辈的悉心指导下,申报了慕课作品《第四纪里的那些事儿——解析<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为了写好讲稿,我泡在图书馆里备课,翻书、扫描、查资料,几乎翻遍了所有的地学类书籍,撰写了近12万字的讲稿,并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录制、建设了该课程,在第二届全国“超星杯”慕课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受到了广泛热议和点赞。2017年,参加了江苏省微课大赛,将传统“五行说”与“中国第四纪地层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作品“五行说地层——中国第四纪地层的一般特征”,获得江苏省二等奖。下一步我们将以这些经验为基础,依托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推进地质工程专业系列课程的“慕课化”发展。

五、科研成果——追求真理育成果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将科学种子播散到大众中去;受业,就是面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解惑,就是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一切教学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研究。除了教学工作,我也没有丝毫放松对科学真理的信仰,一直致力于华北平原地裂缝灾害的研究工作,跑野外、挖探槽、做试验,几乎占去了所有的假期时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土资源部专项基金以及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初步完成了对华北平原典型地裂缝(群)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当前,我们的研究正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前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朝向理论的纵深方向拓展。同时,科研与教学工作是齐头并进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也有意识地将最新的学术前沿问题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或以报告形式,或以讨论形式,以期打开学生的专业思维和理论视野。

    当然,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学院、学校以及相关部门搭建的优良平台,离不开领导的关怀,离不开前辈教师的指导,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我要向他们致以衷心地感谢!此生有幸,与地学结缘;此生有幸,与矿大结缘。我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用更多实际工作奉献于滋养我的这片土地。


  

附:主要成果

1、教学获奖:

20156月,申报并获批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普通项目)“结合地质学史的地学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2015-2017

20156月,拍摄、制作微课《地裂缝——大地的伤痕》,获得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江苏省复赛二等奖;

201512月,编写《地球科学概论》教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教案比赛一等奖;

20161月,获得2015年度班主任工作考核优秀称号;

20163月,出版教材《通识地球科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64月,获2015年度教职工考核优秀称号;

201612月,建设并完成MOOCs课程“第四纪里的那些事儿——解析《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获全国第二届“超星杯”慕课大赛三等奖;

201612月,获得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奖;

2017年,拍摄、制作微课《五行说地层——中国第四纪地层的一般特征》,获得江苏省微课大赛二等奖。

2、科研项目

①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402063C,抽—蓄—渗水作用下地裂缝活动模型试验研究,2015-20162万,结题,主持;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41430643,侏罗系煤层上覆N2红土采动破坏突水机理及防控研究,380万,2015-2019,在研,参与;

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302249,华北典型长大地裂缝形成演化机理研究,22万,2014-2016,结题,主持;

④中国国土资源部专项基金项目,201411096,苏南平原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20万,2014-2016,结题,参与;

⑤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前沿科学研究专项项目,2017XKQY99,断层控制型地裂缝成生机制试验研究,20万,2017-2019,在研,主持。

3、论文发表情况

①徐继山*, 彭建兵, 马学军, 马润勇, 杨旭东, 封绍武, 安海波. 邢台市隆尧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工程地质学报, 20(2), pp160-169, 2012.(科研论文)

②徐继山*, 马学军, 马润勇, 李注苍, 付恒阳. 安徽巢湖地区石炭纪炉渣状灰岩的成因研究. 地层学杂志, 36(3), pp101-107, 2012.(科研论文)

③徐继山*, 马润勇, 彭建兵, 杨旭东, 马学军, 安海波. 河间地区地裂缝分形特征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1(3), pp158-164, 2012.(科研论文)

Xu Jishan*, Fu Hengyang, Ma Xuejun, Tang Dongqi. Mechanism Analysis of Tectonic-type Ground Fissures in Shanxi Down-Faulted Bas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170-173, pp1111-1115, 2012.(科研论文)

⑤徐继山*,隋旺华.从砂粒到溃砂灾害[J].科学,2013(2):56-60.(科普文章)

⑥徐继山*,曹丽文.史理结合式地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2):5-8.(教学论文)

⑦徐继山*,隋旺华,董青红.试论地学教育中通识课程的“里”与“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7,40(3):12-17.(教学论文)

Jishan Xu*, Lingchao Meng, Haibao An, Liyang Wang. The bending mechanism of Anping ground fissure in the Hebei Plain, North China has now been published in the following paginated issue of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Volume 74, Issue 9 (2015), Page 6859-6870.(科研论文)

Jianbing Peng*, Jishan Xu, Runyong Ma, Feiyong Wa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Longyao ground fissure on North China Plain,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2016(214):136-146. (科研论文)

Jishan Xu*, Jianbing Peng*, Yahong Deng, Feiyong Wa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analysis of Baixiang earth fissure on North China Plain.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8. DOI: 10.1007/s10064-018-1324-4(科研论文)(已接收、待刊)

⑪Jishan Xu*, Jianbing Peng*, Yahong Deng, Hongqian He, Lingchao Meng, Feiyong Wang. Classification, Grading Criteria and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of Earth Fissures: A Case Study in Daming Area, North China Plain. 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2018. Doi:  10.1080/19475705.2018.1475426.(科研论文)(已接收、待刊)